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上海垃圾旅游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上海垃圾旅游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上海垃圾分类,扔垃圾扔到怀疑人生……日本如何做到“零垃圾”?
太急躁,日本素质比我们高,垃圾分类也是从小教育慢慢养成的习惯,人家花几代人得到的结果,要我们一下子同步,不知道高层怎么想的,你有人力能力去处罚和自然人吗?监管,垃圾处置,硬件设施都跟上了吗?目前只是加重了环卫和物业的工作量…
零垃圾?先去看看福岛核电站,还在往大海里排核污染废水呢,当然了某些沙雕眼里,日本排的水都是干净的,日本这么优秀的国家,***呼吸世界第一的空气,拉的屎都是环保干净的,怎么会有垃圾?
日本怎么可能“零垃圾”。
只是把垃圾“藏”起来了。我表妹在日本几十年了,就这个问题专门咨询过她,实话实说,日本对垃圾分类确实管的很严。但是他们也是因地制宜,比较人性化。比如在独立屋集中的社区主要是各家自设大一些的分类垃圾桶(有些可放室外),一般规定每周的某天可以扔什么垃圾,最长的可回收垃圾要存放最长一到两周的时间,同时因为每次垃圾量比较大和重,都有清洁人员帮忙协助搬运(那垃圾袋的质量是真的好),垃圾桶也是指定购买实现标准化,并由社区各家安排义务清扫遗落垃圾。在单身公寓等人口密度大的社区垃圾清运频率会高一些,因为单身公寓没有太大的地方存放分类垃圾桶,而且人口密度大,防疫卫生要求也高些。在公共场所,便利店等垃圾桶很多,则是时刻清运,频率更高。当然清运费用根据频率高***定(商家是经营部门,在收益中支出一些垃圾清运费得到好的卫生的营商环境是合理的)。
最主要是日本从孩子着手开展垃圾分类教育,几乎无缝对接,几十年后自然都有这个习惯了。比如学校鼓励家长给孩子做便当(盒饭),各家的便当盒子各有特色,即合理又漂亮(主要是孩子喜欢,就像国内孩子带水壶一样),量多量少由妈妈把握,并教育孩子:“妈妈的便当是最好吃的”所以要吃完,这样学校怎么会有很多的餐余呢?孩子的营养也得以保证。
以上海目前的居住环境照搬日本显然是不合适的。垃圾分类是社会系统化工程,绝不仅仅是环卫局一家的事情,因地制宜,人性化治理,提供合理便利的环保制度和设施是关键。
上海强制垃圾分类带火垃圾桶销售,各网店卖到断货,“干湿分类垃圾桶”已限购!你咋看?
我始终觉得政策应该循序渐进。不能这种武断式爆发式。这样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,其实并不好。突然的政策变化,让下面的人没有一点反应。
这个没有反应的不仅仅是市民,还有垃圾回收的单位。我相信他们的车辆配置应该是达不到要求的。那么大一个地方,肯定会出现垃圾混装的情况。你说这,你都垃圾混装让我来分类,而且首天还罚款,这个事情就做得让人感觉很不好。真的是有损形象,有损公信力啊。
垃圾桶是不是也是塑料做的?所谓的环保是要制造更多的“垃圾袋”和“塑料垃圾桶”吗?
我认为***应该从生产源头抓起,补贴厂家生产纸质垃圾袋,可降解垃圾袋,严格执行限塑令,老百姓可能会一时不适应,如果***像推行垃圾分类一样卖力,垃圾袋贵了,自然少用,除了厨余垃圾每天倒掉,其他可回收垃圾可以集中固定时间倒,根本没必要设置那么多垃圾桶。
***的规定一定要遵守,这是一个公民的义务。
但是,这个规定确实颠覆了人们对垃圾处理固有的认识。在我的记忆里,垃圾处理大致分几个阶段。
1、垃圾处理就是扔在垃圾堆里;
2、把垃圾扔在垃圾箱(这之前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平房);
3、住楼房的人把垃圾扔进垃圾道,住平房的人仍然还是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里(由于垃圾道不能清理干净,造成难以忍受的气味和大量的苍蝇);
4、之后就还是垃圾箱和垃圾站;
垃圾处理也是以填埋为主,也有焚烧发电。但是怎么处理也赶不上垃圾的增长速度。所以就诞生了今天的强制垃圾分类。
这是个好事,是文明的进步,但是这个问题也确实个很复杂的问题,所以只能在所谓一线的大城市实行。我相信上海市***的能力,最好别出现像前些年北京的白底黑字个性机动车号牌的笑话。
我认为垃圾处理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,前几天就有个较真的老先生计算过一个120克的茶叶产品,包装竟有2500克,只有茶叶包装是这种情况吗?当然易碎的产品包装不在我们讨论之列,当下盛行的礼盒产品哪个不是这样的,这样的问题也只有***才能管得了,所以我呼吁***官员在休闲之余学一点有关运筹学的知识,就不会出现这个尴尬的局面了。
再说说这个运动拉动的有关行业销量暴增的现象,如:干湿分类垃圾桶网店限购现象,这里有两种可能,一是商家的噱头,二是可能真的卖空了。还有分类需要的塑料袋是不是销量也增加了吧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垃圾旅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上海垃圾旅游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