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清明节北京旅游山水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明节北京旅游山水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属于中国山水画吗?
是,北宋风俗画作品,宽24.8厘米(24.8公分),长528.7厘米(528公分),绢本设色,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。属一级国宝。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,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元代黄公望的国画艺术与特点是什么?
黄公望,字子久。元代最著名的画家,元四家之首。元四家在山水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,推动中国山水画在元代达到顶峰。元早期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,以书法线条入画,出现表达内心世界,抒发内心情感的元代画风。元后期四大家,文人画风从此开始。
黄公望在绘画方面,吸收了赵孟頫的书画同源;他的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,同时还吸取北方山水荆关画法。并且改良纸质,用生宣纸。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体现两个特点:一是浅绛山水,用雄健的笔触在山头画较多的岩石。二纯用水墨勾画山水。主要用披麻皴法,线条简约精练,可长可短。用淡墨轻轻染山的背面,即可体现山的立体感,使得画面整体厚重精练而不缺清新淡雅的感觉。其次他强调中锋用笔,墨分五色,含蓄而又精练。主要以平远法来构图,他的画不激不厉,规格高远。《富春山居图》是黄公望最著名的作品,把元代文人画风,推到了一个新高度。
黄公望,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加上自身经验总结,写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画论《写山水诀》,对后人绘画影响较大。
下面是几幅黄公望***的名画。
黄公望(1269年—1354年),元代画家。陶宗仪《辍耕录》称其“本姓陆”,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,后改姓黄,名公望,字子久,号一峰、大痴道人等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黄公望命运多舛,从小父母双亡过继黄氏,住过大牢。50岁时仍一事无成,79岁学画画。曾得赵孟頫指授,宗法董源、巨然、荆浩、关仝、李成等。水墨、浅绛俱作,以草籀奇字法入画,气势雄秀,笔简神完,自成一家,得“峰峦浑厚,草木华滋”之评誉。
《九峰雪霁图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至正七年(1347年),黄公望定居于富春江。当时,他身上总是带着皮囊,内置画具,每见山中胜景,必取具展纸,摹写下来。黄公望一生结交许多禅师,其中无用禅师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,两人经常一起结伴出游,有一次,从松江回到富春山居,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,黄公望答应用三年的时间,绘制一部历史巨作《富春山居图》。黄公望从开始创绘《富春山居图》画稿,历经数年,时断时续,直到至正十年(1350年)他为此图作题时,尚未最后竣稿。此图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,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,它的知名度与《清明上河图》齐名,一直备受世人关注。后来被烧成两段,前半卷被另行装裱,定名为《剩山图》,后半卷称《无用师卷》,以无用禅师的名字而命名。《无用师卷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《剩山图》现藏浙江省博物馆。此画为黄公望的重要代表作,获后世赞誉为“画中之兰亭”“山水画第一神品”。
《丹崖玉树图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清朝人吴洪裕珍藏《富春山居图》长达40年,视画如命,几近疯狂。1650年,吴洪裕临终前欲焚画殉葬,幸其侄子“火中取栗”,得以幸存,但已烧成两段。后人称卷首段为《剩山图》,剩余卷为《无用师卷》。大器晚成的黄公望传世画作有《富春山居图》《水阁清幽图》《天池石壁图》《九峰雪霁图》《富春大岭图》等,著有画论《写山水诀》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明节北京旅游山水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清明节北京旅游山水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